欢迎访问838365.com网!今天是:

法理学与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经济法国际法港澳台法法律史审判理论法学教育社会法知识产权法

    当前位置:838365.com > 人物撷英

李玉生: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
日期:2013-09-18     字号:[ ]

  李玉生: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

  □《江苏法制报》记者 翟 敏

  李玉生,1964年12月生,江苏省镇江市人。1987、1990年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法律系,分别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1990年到南京师范大学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务。200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组成员。主要从事法律史学、民商法学、国际私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二等奖1次,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4次、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

  他是学者,也是省高院副院长。

  干净整洁的办公室里,坐在对面的李玉生说话严谨,背后满书橱的学术书籍保留着“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气质。

  后来,在网上搜索李玉生的资料,竟意外看到了2006年他的学生在论坛里发表的一个帖子,里面选编了李玉生讲课时的26条经典语录。

  “假的未必没有影响,真的未必有影响。这是历史一个奇怪的现象。”“要是哪一天唐令、唐式从墓里面挖出来了,那唐六典还会受到这么高的重视吗?肯定不会。”“其他人都去搜刮财宝去了,只有萧何有远见,把秦朝的一套法律全部弄过来了。”……读完这些经典语录,似乎能想象到“李老师”讲课时的谈笑风生。

  南京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优秀青年法学家……在令人钦佩的光环背后的李玉生,如今回忆一路旅程,颇有感慨。

  求知途中的康庄大道

  李玉生中学时品学兼优,对法律很感兴趣。“法律是我的第一志愿,我也很喜欢历史,剩下的志愿都与历史有关。”最后,他以第一志愿被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而历史也成为了日后他研究方向中的重点。

  1987年,本科毕业,李玉生作出了一个令很多同学费解的选择——读研究生。在那个年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不愁没有好出路。“我本身就比较崇拜做学问的人,也觉得本科四年的知识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从那一刻起,李玉生就坚定了他的学术之路。

  当时,南大法律系研究生只有法学理论一个专业,李玉生的导师偏法律史学,就这样他开始了法律史学的研究,与他的兴趣不谋而合。

  1990年,李玉生从南大研究生毕业后,有了一个进南京师范大学当老师的机会。“我本身也更愿意从事偏向学术的工作,所以就去了。”李玉生也的确以其才情受到学生的欢迎。有一个南师大的学生在网上说道:“李老师讲课很有特色”,“是一个在课堂上会嬉笑怒骂的学者”。

  1994年,学校设立了法律系,缺少民商法专业的老师。学校就把李玉生调到了民商法教研室,他不得不开始重新学习民商法。然而,恰恰是这段教学民商法的经历,又为他日后从事法院工作打下了基础。

  李玉生的民商法研究奠定了基础之后,2001年,南师大组建法学院,他又被调回理论法学教研室,重新开始了他的法律史学研究。“那时觉得看中国法律历程,必须要研究中国法律史,而仅靠自己钻研远远不够。”那一年,他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读的是法律史学下的中国法制史。

  读博期间,李玉生的人生有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从“李老师”到“李院长”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这是网上一名学生对“李老师”由“理论”向“实践”转型的肯定。

  2003年,作为民主党派的李玉生突然被任命为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这样的任命并不是一次公开报名选拔,李玉生等于是“被当副院长”。但是,他认为这是一个让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好机会。于是,他本着参与、了解司法实践的目的,慢慢开始适应从学者到法院副院长这个身份的转变。2009年,李玉生又被任命为省高院副院长。

  在被问到干实务与做研究的区别时,李玉生举了个自己的例子。“刚开始,审委会研究案件时,我总会觉得从法律理论上讲不应该是这样的呀,经常会提出不同意见。后来,案子接触多了,我也越来越了解实务与研究的区别了。学者是从理想的角度搭建理论框架;而实务除了要考虑法理,还要考虑情理和现实国情的因素。”不过他认为,两者是一个互动的关系,互相适应,并没有谁对谁错。

  近八年的“法官生涯”让李玉生的视野更广阔,他一边干实务,一边做学问,用法学理论指导法律实践与运用,又以法律实务诠释完善法学理论。他因此也更明白恩格斯说的“力的平行四边形”理论,“法律发展乃至社会发展不是由某个单个因素决定的,而是历史合力的结果。”

  反思我国法律传统元素缺失

  法律史学是李玉生热爱的研究方向,但他觉得遗憾的是,从清末法制改革以来,一度摒弃了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100多年来,走的一直是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法学界受西方国家的影响颇深,以至有一个时期,学者言必称“西方”。有的学者看到了西方法制的长处,却没有看到自己的资源,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的法律理论。

  李玉生认为,应当加强对中国法律传统元素的反思,学者所要做的,应当是考虑中国的土壤,在进一步了解中国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不同于西方,甚至超越西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中国自己的法律理论。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现在我们国家逐步在吸收一些传统的元素,譬如今年2月份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八)里有一条规定,审判时年满75周岁以上的老人原则上不适用死刑,我国汉代以来,就有‘悼与耄,虽有死罪不加刑’的规定,而且分得更细。”李玉生主张,我国当代立法,既要着眼于现在与未来,根据实际需要和发展趋势进行立法,也应注重从古代和近代以来好的传统中汲取营养,使我们的法律既有现代感,也与传统的精神血脉相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