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荣:快乐地从事法学研究
□《江苏法制报》记者 孙 敏
秦国荣,男,1965年10月8日生,汉族。法学博士,中共党员。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兼任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理事,省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秘书长、省行政与经济法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经济法学、劳动法学、WTO规则和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公开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发表于法学类权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近40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2部,独立与合作编著学术论著4部,参编教材及学术论著12部。
文字写作与理论研究:感受人生最大的快乐
1982年9月,秦国荣考入南京师范大学,就读政教专业。百年办学的历史人文积淀,名师荟萃的高等学府,严谨朴实的校风,对文字、文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充满兴趣的他有着深刻的浸润和影响。
“大学的那段时光应当说是我人生中最为充实,也是最为快乐的时期之一。从姜堰的乡镇来到南京,从一个高中生成为当时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大学阶段我确实没有荒废自己的学业和时间。虽然在大学期间的成绩,其实不是特别优秀,但是南师大宽松、淳厚、朴实的学习环境,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己相对独立的学习、思考和理解生活的自由。特别重要的是,在这种学习和思考中,形成了比较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初步的学术训练。”5月13日下午,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办公室内,秦国荣教授摆上一杯茶一包烟,向记者侃侃而谈。
1986年6月毕业以后,秦国荣被分配到外地一所师范学校任教,讲授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课程。他对科研的追求始终没有放松,先后主编了2本编著,在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在省内教学科研学会担任了一定的学术职务。1990年,他开始修习法律和法学,1994年再次考入南京师范大学,师从首届全国“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公丕祥,潜心研究法学。“在读研究生期间,是我人生中学习最为刻苦的时期。在以公先生为首的南师大硕士生导师组的指导下,开始系统学习、阅读和研究法学理论问题。毕业的时候,平时累积整理的读书笔记、文摘资料、文字草稿等装了3个纸箱。”
名师指导,加上刻苦的学习和钻研,秦国荣在学术上有了极大的发展。自1996年起开始在较有影响的核心期刊独立以研究生的身份发表了数篇学术论文。1997年6月,研究生毕业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9年,赴中国政法大学进修国际经济法、国际法博士学位课程;2000年再次师从公丕祥教授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期间,在导师指导下,他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法学理论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完成了近30万字的毕业论文,2003年6月,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法学博士学位。2005年8月他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修WTO法、欧盟法,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德国Bucerius法学院联合签署颁发的结业证书。“对我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写作、阅读和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一坐到书桌前开始这些工作,那种感觉无比美妙。”
以多学科视野研究现实:理论研究中的多彩生活
由于学校教学与科研需要,秦国荣先后担任过国际经济法、经济法、劳动法等课程的讲授与科研工作。具有合理而深厚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素养,加上有着宽阔的研究视野,为他从事相关领域法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在相关领域内发表了系列论文和著作,在国际经济法、经济法和劳动法学界都有着一定的学术影响。近年来,从法学院调任学校社会科学处从事学校科研管理的秦国荣,不仅仍然思考法学问题,而且开始思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问题。
比如就法学研究而言,秦国荣认为随着中国加入WTO,按照WTO法的要求,国内经济立法应与WTO法保持一致,这使得国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实质上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而“法律作为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调整的规则,从某种角度说,法律就是社会生活的规则。这就要求从事法学研究的学者,不仅要有法学专业思维,还要有普通的市民生活思维;不仅要有法律技术思维,还要有理解社会和生活的历练,很难想象,一个自己在生活上还不成熟的人,能够形成比较成熟的法学思想;不仅要注重法学自身的理论研究,还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此外,不仅要密切关注国内法律理论和现实问题,还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因此,从某个角度说,其实从事法学研究工作,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近年来,秦国荣的主要兴趣在劳动法学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2000年,他出版了劳动法方面的编著,2004年出版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的个人专著。2005年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劳动权保障与《劳动法》的修改”,2008年主持承担838365.com重点课题“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研究”,均以良好结项。“承担了这么多重要的课题,压力确实很大,但很充实。研究者能够将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相信都会体会到个中无穷的学术快乐。”